2024-12-28来源:新华日报 |
原标题:诞生20年,巡演540场,影响数代人,青春版《牡丹亭》书写传奇 —— 这朵“牡丹”为何20年常开不败 12月1日晚,南京荔枝大剧院,青春版《牡丹亭》3小时演出谢幕,掌声雷动。总制作人、87岁高龄的著名作家白先勇,手持话筒走到舞台中央,激动地说:“今天,我们的压台戏就在南京。第540场青春版《牡丹亭》圆满落幕!” 由此,“牡丹花开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庆演系列活动”的66场演出画上句号。20年来,这部传奇之作已在海内外演出540场,直接入场观众上百万,其中75%是青年观众,是无可争议的现象级剧目。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昆曲史上有两部公认的里程碑式剧目。68年前,昆曲《十五贯》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20年前,青春版《牡丹亭》诞生、轰动,被誉为“一出戏复兴了一个剧种”。 最受欢迎的昆曲启蒙剧目、数代中国人的青春印记、中国经典美学的代表……20年来,青春版《牡丹亭》花开不败。更喜人的是,如今昆曲满园“牡丹花开”,全国八大昆团家家《牡丹亭》热演,观众以年轻人为主体成为昆曲独特风景,白发昆曲完全焕发了黑发青春。 “青春”席卷青春 2004年4月底,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1500位观众在台下如痴如醉。白先勇回忆说:“观众的热情像浪潮般向台上涌过来。我意识到,一个新的昆曲时代已经来临。” 20年间,青春版《牡丹亭》足迹遍布内地60余座城市及港澳台地区,乃至欧美多个国家,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多项殊荣。同时,“青春版”的“校园行”,开启了昆曲在当代人文教育领域中的实践,昆曲作为正式开设的公选课程走进了多个城市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课堂,在海内外40余所高校演出超百场,在四川大学创下单场7000人次的观演纪录。 青春版《牡丹亭》的第一代观众,都已人到中年。从这一代人开始,看昆曲被列入很多中国年轻人的打卡“清单”,传统文化的底色悄悄染上,无论深浅。 青春版《牡丹亭》的大陆首演是2004年6月在苏州大学存菊堂。当时在西安上大学的22岁扬州小伙汪芒得知消息后,坐了30多个小时火车赶到苏州,扛着小板凳看了三天戏,“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汪芒形容自己“一下子跌进昆曲大梦”,他买了全套影碟,在宿舍里反反复复看了不下20遍。汪芒说,在二十几岁的年纪,遇见这样一部作品,给心灵带来无比的震撼,人生方向被彻底改变。在此后20年的时光里,这个理工男成长为昆曲研究者、词曲学学者。 湖南妹子陆梨青是2008年遇上了到武汉大学巡演的青春版《牡丹亭》。正在上大一的她直言:“如同沙漠中迎来一场甘霖。”她从此成为热血沸腾的“昆曲义工”,人称“昆曲戏迷华中分舵舵主”。如今,从事其他职业的陆梨青,依然在为昆曲奔忙,策划昆曲名家进各地高校举办讲座,累计超120场。她说,自己与昆曲的关系,就是“最长情的陪伴”。 “《牡丹亭》是歌颂青春、爱情、生命的戏,青春版则是用青春的演员号召青春的观众,延续昆曲的青春生命。”白先勇说。 青春版《牡丹亭》的原版“CP”(搭档),也已人到中年。“青春版《牡丹亭》是我们的第一部大戏,是我们永远的青春。”扮演柳梦梅的俞玖林、扮演杜丽娘的沈丰英,堪称昆曲初代“偶像”。《牡丹亭》让他们一夜爆红。2007年,俞玖林、沈丰英双双荣获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一部剧男女主角同时摘梅,十分罕见。 现在已担任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的俞玖林说:“对我而言,青春版《牡丹亭》不只是我的青春记忆,更是从天而降的礼物,是一把钥匙,是一份沉甸甸的衣钵,是对我影响最深、见证我整个艺术成长的一部大戏。对苏州昆剧院来说,青春版《牡丹亭》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带来了关注和荣誉,把院团的艺术和管理水准都带上了新台阶,更重要的是以这部戏为主轴,逐渐形成了我们团独具特色的‘昆曲新美学’,也使我们在传统‘姑苏风范’基础上形成崭新艺术理念。” 台上,是600年的昆曲,台下,是青春的观众。苏州昆剧院的观众调查显示,青春版《牡丹亭》带动了昆曲热,八成昆曲观众是通过青春版《牡丹亭》首次认识昆曲。数十年间,昆曲观众平均年龄下降了30岁。 解码“花开不败” “青春版”缘何俘获这么多观众?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朱栋霖看来,“这是一出中国文化的盛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胜利。” 昆曲《牡丹亭》,本就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戏剧大师汤显祖最引以为傲的作品,“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是白先勇联合苏州昆剧院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时的理念。站在大师的肩膀上,“青春版”以传统为根基,遵循“只删不改”的原则,忠实还原《牡丹亭》原著精髓。 昆曲名家汪世瑜、张继青担任艺术指导,为这部戏“保驾护航”。俞玖林、沈丰英这一拨当时平均年龄25岁的演员,青春靓丽,一下子刷新了传统昆曲舞台主演的平均年龄。此外,剧本、服装、舞美、灯光,无一不精雕细琢、唯美雅致。 20年前初看“青春版”时的惊喜,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天为至今念念不忘。她犹记得这部剧的服饰之美,200多套戏服都由苏州绣娘一针一针绣出来——手绣的花朵才有层次感。“杜丽娘的造型,去除了传统色彩跳跃的绸带,只保留点翠、水钻等硬头面,流露出淡雅简约的美。台上12位花神,身上绣着12种月令花卉,衣袂翩翩,一拂袖,一转身,台下全场鼓掌……” “青春版”还是一部击中人心的戏。“《牡丹亭》故事的动人在于,情可以超越生死、超越时空,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最深情、最浪漫的作品。”澳门作家穆欣欣曾经在南京大学读戏剧文学专业博士,她认为青春版《牡丹亭》让当代观众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文脉。“戏曲舞台从演员到人物气定神闲的从容,传递的是中国气度、风采和智慧,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到台下观戏者。” 白先勇自己更愿意将之归结于一种文化觉醒:“21世纪初,改革开放已经历20多年,中国经济起飞,同时西方文化大量闯入中国,这批在安定环境中成长的青年学子,正在寻找自己的文化认同。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让他们猛然发觉,原来自己的传统文化竟然有这样精美的艺术、这样动人的情感,所以反应才如此热烈。” 叩击心灵的文化回响,一层层荡漾在校园中。至今,青春版《牡丹亭》已经走进海内外40多所高校,植下更多“推广昆曲的种子”。 “青春版《牡丹亭》进北京大学一共5次,我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尤其看到今年的宣传海报,直接沿用了20年前的那张,真是让人十分感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从20年前起就参与青春版《牡丹亭》进北大的对接工作。他印象深刻:“白先勇老师特别强调,要让昆曲多进高校,培育青年观众群体。今年青春版《牡丹亭》进北大的相关活动,我们还特别邀请了中学生来到现场。” 北京大学启动“昆曲传承计划”,成立了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开设了一系列昆曲鉴赏课,推动了校园版《牡丹亭》的创排。在北大,《经典昆曲欣赏》被同学们称为“神仙”课程。以各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版《牡丹亭》展开巡演,足迹遍及北京、南京、香港、台湾等地,赢得多方赞许。 在东南大学,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今年8月开班,来自全国29所学校的50名学生踊跃加入,他们将排出一部崭新的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南京大学文学院00后戏剧硕士杨思益同学担任乐队指挥。她说,每一次学习和排练,都能深刻体会到昆曲跨越时空的魅力:“抛却‘文化遗产’的标签,你会发现她依然生机勃勃,与我们年轻人的情感息息相通。” “牡丹”花开满园 20年前,初出校门的江苏省昆剧院演员施夏明,曾被苏昆借去青春版《牡丹亭》剧组跑龙套——此前,昆曲行业正处于低迷状态。台上演着戏,下面只坐着几位白发观众在打瞌睡。各大昆曲院团,家家都有《牡丹亭》,但没机会演,也少有人看。 如今,身为江苏省昆剧院院长的施夏明,早已担纲起自己的《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是业内标杆,她所引带的昆曲热,是让我们所有昆曲工作者受益的。”施夏明目前是省昆传承版、精华版《牡丹亭》主演,他自豪地说:“省昆的《牡丹亭》票房在国内院团中名列前茅。”去年,施夏明携传承版《牡丹亭》赴巴黎演出,一票难求,返场谢幕7次。省昆三代“杜丽娘”张继青、孔爱萍、单雯都凭借传承版《牡丹亭》摘得梅花奖。在刚刚结束的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中,苏、沪、京三地的五位“杜丽娘”同台,共同演绎了传承版《牡丹亭》。 上海昆剧团以“五班三代”的强大阵容,创排了55出全本《牡丹亭》。2023年开始,这部全本《牡丹亭》启动全国14城巡演,并至海外巡演。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对记者说:“我们既要继承经典,更要传播经典,《牡丹亭》是昆曲舞台的夺目明珠,我们要让舞台上的牡丹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此外,北方昆曲剧院有“大都版”《牡丹亭》,湖南省昆剧团推出“天香版”《牡丹亭》,永嘉昆剧团则有沉浸式实景演出《牡丹亭·游园惊梦》……牡丹花开,盛景连绵。 “青春版”,也成为当下昆曲推剧推新人的成功之道。江苏省昆剧院《1699·桃花扇》《南柯梦》、北方昆曲剧院青春版《长生殿》《红楼梦》、上海昆剧团青春版《长生殿》、永嘉昆剧团青春版《张协状元》等,让昆曲“偶像”频出。青春版《牡丹亭》也有了自己的“青春版”,苏州昆剧院刘煜、周晓玥、徐昀、殷立人等多梯队演员在大剧中成长起来。江苏省昆剧院出科不久的“昆五代”担纲青春版《南柯梦》,也即将在2024岁末上演。 不止“青春”,青春不止。《牡丹亭》之后,苏州昆剧院连续推出传承剧目《玉簪记》《白罗衫》《占花魁》。新编戏《范文正公》中,俞玖林向大官生拓展,从“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令观众耳目一新。 江苏是昆曲的诞生地,也无疑是“昆曲高地”。江苏省昆剧院打破30多年没演过现代戏的禁区,连推《梅兰芳·当年梅郎》《眷江城》《瞿秋白》现代戏三部曲,引发业内关注。最年轻的昆山当代昆剧院则以《顾炎武》《梧桐雨》等新编优秀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 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说,传统戏曲是流动的,是要呼吸的,“新时代的艺术家面对传统时,需要有耐心和韧劲‘照着讲’,更要有责任和担当‘接着讲’,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王晓映 高利平 顾星欣) 责任编辑:王洁 |